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朱松纯: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

时间:2023-06-21    点击数:
时间 主讲人
地点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北京大学智能学科正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竞争前沿,把握智能科学发展趋势,实现智能学科跨越式发展,向世界一流智能学科迈进。

北京大学是世界智能学科的发源地

北京大学是我国智能学科的创建者与引领者。1985年,北京大学以数学系、计算机系、无线电系为主体,以学科交叉为特色,成立了信息科学中心。依托信息科学中心,1988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科学系,2003年在国内率先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成功增列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博士点,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全球最早的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9月,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建设20周年大会暨全国人工智能院长论坛胜利召开。20年的发展,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取得非凡成就。根据世界高校AI排行榜AIRankings国际排名,在2012-2022十年间,从人工智能核心领域50多个国际顶级会议、期刊发表论文加权指数来看,北京大学在全球500所高校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且北京大学排名前十的学者主力在智能学科。

近年来,北京大学智能学科走上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统筹全校(人文、社科、医学等相关院系)及校外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相关资源,聚焦通用人工智能战略目标,支撑北大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发展战略,建设“人工智能+X”的学科交叉平台,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2021年12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智能学院,通过整合原智能科学系、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力量,将“智能科学与技术”纳入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10月,北京大学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申报的“跨媒体通用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探索通用人工智能新理论、新范式、新应用。2022年11月,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将着力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深度交叉,建设新文科和智能社会治理基地,打造一流人工智能研发机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2年9月17日在京举办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建设20周年大会暨2022全国人工智能院长论坛

着力打造智能科学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

作为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学科,打造一支我国第一批智能科学领域“科班出身”、知识体系完备、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和战略性思维的“科技王牌军”,引领我国乃至世界智能学科的发展,是时代赋予北大智能学科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立了两个本科人才培养旗舰班:(1)依托元培学院,建立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简称“通班”),授予“人工智能”学士学位,特色是“文理大交叉”,目标为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战略王牌军”,培养“通识、通智、通用”的世界顶尖复合型人才,引领学术研究、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趋势。(2)依托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立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简称“智班”)授予“智能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特色是“理工强基础”,目标为培养智能科学领域新一代领军人物,引领智能科学前沿理论与技术应用的发展。

2022级“通班”开班仪式

“通班”品牌在北大高考招生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北大招生工作的一面旗帜,在全国树立了对北大新工科与“人工智能在北大”的社会认知。2022年底,教育部规划司批准《重点精准支持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计划》(简称“通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在于:依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集聚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优势力量,打造贯通人工智能本博的培养体系,联合培养通用人工智能领军人才,重点解决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不足这一严重制约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有组织科研的瓶颈问题。北京大学依托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通计划北京大学专项分会,统筹管理通计划在北京大学的实施工作。“通计划”在北京大学的实施,将为有志于从事通用人工智能学习和研究的同学提供契机,为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此外,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科普工作,由北大--通院联合打造的“立心之约”科普讲座“AI微课十讲”,在线播出后累计收看人次达千万,在全社会尤其是中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以通用人工智能为抓手,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

2022年9月13日,教育部将“智能科学与技术”正式列为交叉门类的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并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智能学科既不是一个学科分支,更不是简单的赋能工具,而是有其独特的学科内涵。智能学科的核心使命是“造智能体”,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与主观混合的智能体,通过构造一个统一的理论与架构,来解释智能体在物理与社会场景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多个尺度和复杂度下的智能现象,如视觉识别与重建、自然语言理解、认知与常识推理、任务与运动规划等。智能体能够通过行业用户的自然语言对话沟通,对齐知识、模型、与价值观,在动态不确定场景中实现由价值驱动的各种复杂的任务。

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近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出现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让产业界感到通用人工智能不再遥远。我们先知、先觉、先行、先试,早在制定智能学科“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设伏必经之路,聚焦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发展已经具备坚实基础,确立了显著的先发优势。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秉承“强基础、大交叉、深融合”的发展理念、“大团队、大平台、大任务”的科研组织模式,智能学科力争以原创的科学范式与技术路线,实现跨越式、引领式发展。我们力争在大国竞争的关键战略领域,为北京大学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与领先优势,从全球视野、人类进步的高度,创造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引论”课堂在教育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亮相

搭建起人工智能与文理医工交叉平台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条必然路径。北京大学作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多学科交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助推器,处于多学科交叉的中心位置,能够提供与文理医工等众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科研平台,实现双向互补、彼此成就。

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视角,我们提出了为机器立“心”,就是要用人文社科的思想赋能人工智能发展,给机器立三观,让机器学会人类一样的“价值观”,创造新的人工智能范式。从人文社科发展的视角,我们提出了为人文赋“理”,就是用数理模型赋能人文、社科、哲学、艺术等学科,为人文学科发展提供新的方法、模型、理论工具,用全新的方式解读儒释道的经典,诠释并弘扬中国思想,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内涵。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应根植于中国的价值观,有效实现西方“去中心化”和东方“中心化”管理的价值互补和功能平衡,积极探索人类社会治理新模式,将通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交叉研究,树立新的国家与社会治理价值观,实现“四个自信”,打造智能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社会运行机制和治理体系,走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发展道路。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通用智能体的出现,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将有新的冲突与融合,出现人机共生的新文明形态,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重塑人类文明。北京大学有责任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加以解释和引领,从全球视野、人类进步的高度,创造出与科技进步相匹配的新的思想和理论。2023年4月23日,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武汉揭牌,成立了全国首批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其核心使命就是把北京大学的人文社科与智能学科相结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出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回答北大新的百年之问。这不仅为智能学科的新方法、新理论提供试验场和成果应用出口,同时也团结和深挖北大传统人文社科力量的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2023年4月23日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暨2023首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

以有组织科研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用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迫切需要组织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以系统论、整体论思维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坚,进而实现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突破。

我们坚持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孕育新的科研范式。“自由式探索”和“有组织科研”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组织科研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从更高的视角谋划全局,协调好计划性和探索性科研任务的合理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架构,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内卷、无序发展。自由探索产出是“珍珠”和“宝石”,而有组织科研则是把“珍珠”串成“项链”,把“宝石”镶嵌到科学的“王冠”上。积极鼓励探索“无人之境”,关注“地平线上的黑点”,鼓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我们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打通“学研产”创新链条,建立了贯通学研产的四级体制。具体做法是:依托跨媒体通用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大平台,组建北大研究PI小组、学校实验室和研究院、校外跨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校企联合实验室四级联动的科研大团队,让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优先供给、合理配置、高效流动,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攻关,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

我们提出了以创新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1)客观定量标准与主观定性标准相结合,要避免简单数论文、算因子、记工分,“破五唯”、破除无序“内卷”、“打篮球”产生的“马太效应”,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的原创性与引领性,以及所产生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2)团队整体评估与个人贡献相结合,要把重要战略资源向优秀团队、有组织科研倾斜,同时坚持分类推进,对不同团队以及团队不同分工要有不同的考核与激励方式。(3)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探索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坐“冷板凳”。

2023年2月11日召开的北大智能学科寒假战略研讨会部署有组织的科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统筹安排,为我们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智能学科将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新高地。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和王选计算机研究所为校内主体力量,联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校外延伸科研机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结合北京大学办学目标与国际顶尖大学经验,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加盟,推动智能学科“双一流”建设,助力新工科发展,为北京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校报》第1635期第1版


关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62755617)   反馈意见:its@pku.edu.cn

Copyright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智能学院 All Rrights Reserved.